通知公告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简介】三联四共,四链贯通:电气类专业“金课+金师”系统化培育模式的协同构建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5-10-27 点击次数:10

一、成果形成背景

教材、课程和教师是构成教育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是学生系统获取知识最直接、最稳定的来源;课程是教育的思想和设计层面,决定了“教什么”以及“为何而教”;教师是教育过程的执行者和活化剂,是将静态的课程和教材转化为学生动态成长的关键。

推动各层次高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改革,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教指委成立人才培养研究工作组,戈宝军教授牵头负责该工作,采用边探索边实践的方式,在电气类教指委教改专项省级重点教改专项国家级新工科课题资助下,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类教指委的主导下,汇聚有关高校优质教材、课程和师资资源,开展了“教材-课程-师资”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成果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三联四共、四链贯通”的系统性改革方案。联合出版社(教材建设呈现的资源端)、电气类专业有关高校(人才培养的实施端)、电气装备与运行的行业企业(人才应用的市场需求端)三方主体,构建了以“新教材建设为牵引、课程质量攻坚为落地、教师能力筑基为保障”的闭环改革路径,开展了为期年的探索实践。

成果通过创立“需求牵引-资源共享-成果反哺”的校企社三方联合协同教材开发机制,实现了教材内容的动态更新与数字化转型。形成了“教材-课程-师资”三位一体的“金课+金师”系统化培育模式,通过定制化课程诊断与辅导,打通了从优质资源到高效课堂的“最后一公里”。设计了“分层培训-实践反思-数据驱动”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将数字化教学资源直接应用于教师培训全程,实现教学行为的精准改进。

经过的持续培育与实践,共建编出版电气核心课程新形态教材80余部,开发数字课程70余门,13本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国家级规划教材200余门,150余门课程成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电气类首批国家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3个,电气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30门。950余校次高校、5000余人次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实践能力提升培训活动;400余所院校专业课程教师参与开展了教学改革,6名教师成长为省级教学名师,100余所高校开展了专业课程体系更新,新编新形态教材被600余所高校选用,发行总量超500万册,受益学生超8万人。

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分散乏力、更新滞后的问题。电气工程领域技术迭代迅速,但传统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与行业前沿、技术标准脱节;教学资源形式单一,缺乏数字化、立体化的资源支撑,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

2)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协同失灵,育人效能衰减问题。即使引入了高水平教材,但由于教师对课程目标设定、内容重构、评价方式等的整体设计能力不足,导致先进的教材理念难以有效转化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建设与实际教学效能提升脱节。

3)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支撑体系薄弱的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教学能力的提升,长期存在“培训零散、缺乏闭环、与资源建设脱钩”的痛点。传统的培训往往理论灌输多,与教师日常的课程、教材结合不紧密,导致教师授课能力提升缓慢,难以支撑教学改革的深化。

二、成果主要内容

1)针对“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分散乏力、更新滞后”的问题,采用了“顶层设计-协同共建-动态更新”一体化解决方案。

依托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深入研究国家电气装备制造、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发展、节能改造等战略需求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电气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体系、能力矩阵进行系统性重构研究,组织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等出版社平台发挥教材资源建设支撑作用,制定电气类专业、系列教材和课程的建设大纲与标准。

依托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等行业龙头出版社,打破校际壁垒,汇聚全国众多高校名师资源、教材资源、课程资源和企业工程实践的优势,组建由多所高校名师领衔、百余名一线教师参与的教材与课程建设团队,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克难,协同打造高水平电气类专业核心教材与课程。

  建立教材和课程的定期修订与培训机制,通过专题工作坊、研讨会收集使用反馈,及时将行业新技术、科研新成果、教学新方法融入其中,确保教学资源的先进性和生命力。

2)针对“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协同失灵,育人效能衰减”的问题,创建了“精品教材-数字资源-培训体系”多维辐射推广模式。

将凝练了最新成果的系列教材通过出版社渠道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成为数百所高校的选定教材,让成果直接惠及广大师生。配套开发在线课程、教学课件、习题库、仿真案例等数字化资源,通过线上平台开放共享,突破时空限制。

将成熟的“专题工作坊”培训模式体系化、课程化,形成可复制的培训方案包,在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教师发展中心进行推广,帮助更多院校孵化自己的“金师”团队。部分课程专家信息如表1所示。

1部分专家报告信息


3)针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支撑体系薄弱”的问题,实施了“名师示范-同课互助-反思实践”的精准赋能方法

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国家规划教材编著者、精品课负责人等,进行现场“说课+示范课”演示,直观呈现先进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技巧,树立教学标杆,深度解说课程授课与组织的逻辑。

实施课程体系重构与更新、教材与教学内容更新等专题化培训工作坊,组织同一门课程的教师进行小组研讨、同课异构、相互评课,在思维碰撞中激发灵感,形成学习与教学资源建设及使用共同体,增强教师教学知识基础,拓展教学学术视野。联合企业建设“全国电力高校教师实践基地”,开展专业教师“真设备、真系统、真线路”实训实操。

参训课程教师基于所学,重新设计自己的课程教学大纲、授课内容、考核与试题、讨论环节等授课元素,并结合专题授课与建课经验体会,全方位体验实践课程建设与教学体验,完成从“输入”到“内化”再到“输出”的完整闭环,确保培训效果落到实处。部门专题化课程信息如表2所示。部分专家专题工作坊授课如图1-5所示。

2专题化课程信息

1 戈宝军教授示范授课                          图2 尹项根教授示范授课

3名师聘任仪式

4专家示范授课

5圆桌访谈解答教师教学疑惑

与国网技术学院(国家电网技术学院是国家电网公司为大力转变公司和电网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化公司而组建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电网实用新技术与新技能应用示范中心,建有涵盖电网建设、运行、检修、营销、通讯等主要专业和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并网等新技术领域为主体的实训设施体系,各类实训室(场)总数达到279个,操作训练工位超过8340个。)联合建设“全国电力高校教师实践基地”,开展专业教师“真设备、真系统、真线路”实训实操使教师能够真切走进第一训练场,掌握最新先进设备与技术,并把电网最新发展技术带入课堂,如图6、图7所示。

6教师在技能培训现场操作                       图7 教师在设备运行现场

、成果的创新点

1)理念创新——构建了“教材-课程-师资”三位一体、同步育人的新范式。

突破了传统工作中教材编写、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相互割裂的窠臼。成果以电气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为有形载体和切入抓手,将课程思政、前沿技术、先进教学理念有机融入教材;以教材推广使用为契机,同步开展课程教学设计辅导,将教材内容转化为高效的教学活动;以教材修订和课程研讨为平台,实战化培训教师,实现了“编好一本教材、建好一门课程、赋能一批教师”的链式反应和协同效应。

2)模式创新——创建了“出版机构-顶尖专家-一线教师”跨校协同共建的新机制。

充分发挥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在资源整合、质量把控和传播推广上的独特优势,使其不再是简单的出版单位,而是成为教学改革的“连接器”和“助推器”。通过出版社搭建平台,汇聚了学科领域内的顶尖专家学者(院士、教学名师、教指委委员专家)提供学术指导和标准把关,同时广泛吸纳大量教学一线骨干教师参与共建共用,形成了“顶尖专家定标准、把方向,骨干教师创内容、试教学”的高效、开放、共享的建设共同体,有效解决了优质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3)路径创新——探索了以“专题工作坊、教师学习社群等形式为载体,精准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新路径。

改变了传统大规模、通识化、理论化的培训模式。针对电气类专业核心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及“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的关键问题,开展小规模、互动式、高强度的专题辅导与工作坊构建教师日常交流学习社群,逐步形成了多元、开放、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由教学名师示范教学,组织参与者进行集体交流、案例研讨、模拟授课、同行评议,实现了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从“理论灌输”到“技能淬炼”的转变,显著提升了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实战”能力。

四、推广应用效果

1)成果丰富

 ① 编写出版新形态教材80余部,开发数字课程70余门,13本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国家级规划教材200余部,获首批国家一流课程150余门,4个虚拟仿真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3项,山东大学1项),如图8所示

8 国家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

 ②项目团队成员为编著的2本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二等奖,项目团队2人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优秀个人作为平台支撑的中国电力出版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如图9所示

a电机学b)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

9团队成员及完成单位获得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

 ③ 开发了15门电网新技术视频课程,企业专家编写的工程案例写入了14所产教融合教材,如图10所示

10部分新建的电网新技术视频课程

 ④ 完成了教育部首批新兴领域教材研究与实践项目——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教材研究与建设,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天航天大学校长王云鹏编写《智能网联汽车导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欧阳明高编写《智能网联汽车导论》;俄罗斯外籍院士、哈尔滨理工大学蔡蔚编写《智能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原理与设计技术》。

2)受益面广

 ①950余校次,5000余人次教师参加活动,数万名学生受益。

 ②150余人次教师参加了平台依托国家电网学院建立的企业实践能力训练,实践课程被8万余名学生、600多所学校选用。

 ③ 开展教学研修班、名师大讲堂19场,课程培训报告210余场次

 ④ 组建课程建设交流群20余个,参与教师2300余人次。

 ⑤ 出版新形态教材被600余所高校选用,总发行量超500万册。

3)应用效果好

 ① 数百位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或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至少6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教师获教学技能大赛等奖10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0余项。

调研反馈表明,至少22所不同类型、各层次院校反馈认为项目成果对教师适应工程教育发展的教学能力成长、教材资源建设、促进学生成长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与培养作用,至少68人次教师反馈认为,他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授课技术、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践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

 ②山东大学建成能源互联网专业,哈尔滨理工大学建成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专业。

 ③400余所院校专业教师进行了教学改革,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更新了教育理念,革新了教学方法与技术。参加高校给予了高度评价。

4)影响力大

1)成果经验广泛传播

 ①280多位来自众多高校名师进行示范授课,数千名高校教师到现场交流互动,为一线教师与名师建立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为进一步提高广大一线教师对教学理念、课程内涵、教学模式的理解,把握课程教学重点难点,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推广,促进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 受到社会媒体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教育在线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

2)得到教育部肯定

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9个教指委典型工作经验总结汇报中,教指委主任委员胡敏强教授被安排在第1位发言,该项成果是汇报重要内容之一,受到教育部高度肯定,为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示范与引领作用。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