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背景
人才培养是我国高校的职责和使命,从国家到高校再到教师,都极为重视,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特殊性,一些客观因素对于高校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制约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应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同时,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各地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在高校启动“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自此我国新工科建设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教育部又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新工科建设,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培养具有“新工科”背景的电气类人才成为电气类教育发展的指引和方向。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本科专业人才的关键在于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构建“思想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强”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健康生态。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支撑国家新型电力系统与能源战略的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至关重要。针对电气装备制造业对兼具工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卓越电气工程师人才需求,面向学生培养过程中价值引领不够高、专业知识运用不够好以及创新能力不够强的教育教学问题,从2016年起,依托校级和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省先进电气装备制造产业学院(首批)、省地方高校“101”计划试点项目(电气装备领域,首批)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探索,构建了“一融入、二融合、三融通”的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一融入”是将价值塑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厚植家国情怀,做到锚定价值底色,让人才培养“有灵魂”;“二融合”是以专业与产业融合,形成产教科教深度协同育人新格局,提升专业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筑牢产业根基,让人才培养“接地气”;“三融通”是将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相互融通,为行业输送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助力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打通全链脉络,让人才培养“可持续”。

图1 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脱离实践,模式过于统一。目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院校与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在培养模式上的一致性令人感到困惑。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三种原因:
(1)价值塑造体系性不足,思政教育未能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育人过程偏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对学生的家国情怀、工程伦理与职业精神塑造未能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融入,难以回应电工领域发展对人才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的核心要求。
(2)专业与产业融合不深,存在产教“两张皮”问题。随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发展,对电气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产业需求,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难以完全适应和匹配。
(3)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融通不畅,存在协同育人机制缺位问题。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缺乏稳定高效的协作平台与动力机制,导致产业先进技术、真实场景与创新资源向教学转化不畅,制约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前瞻性。

图2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同时,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认识不够全面。国内学者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名称有所不同,但一些关键性的因素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环节和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然而,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往往仅以学校为主体,忽略了学校与企业、社会的交互作用。全面合作共同育人是一种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立体合作就是各方面的合作与协作,产学研共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深度合作,可充分发挥学校、企业与科研机构的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的作用,并充分发挥它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产学研用联合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校企研四方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学校充分考虑企业实践资源,将其与学校实践资源有机结合,建立以校内实践资源为主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以企业实训基地为依托的校外实践中心。
课题解决的问题及方法
本课题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构建满足行业需求的电气工程类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经济发展为导向,采取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研究教学相结合方式、方法进行探索,做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并提出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人才,同时对同类院校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构建“一融入、二融合、三融通”的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有效地探索教学体系改革,充分发挥校内与校外的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在教学体系构建时,学校充分考虑企业实践资源,将其与学校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教书育人同时进行。这既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促进经济科技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课题研究过程中,在确保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传授的前提下,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有效解决了如下教学问题:
(1)针对价值引领体系不足,思政元素未能融入育人全过程的问题,实施“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机制保障”的思政融入方法。
① 推行“行业导师校友榜样
实地浸润”的思政立体育人法。聘请企业劳模担任“德育导师”;邀请投身国家重大工程的优秀校友,学习家国情怀;在实习实践中设置“工程现场伦理观察”任务。
② 构建“课程项目
竞赛”三级驱动的思政融合教学模式。在课程教案中设立“国家战略引领”教学模块;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引入“工程伦理与社会影响评估”环节;在竞赛项目预选赛中增设“团队协作”、“学术规范”等职业精神的考核指标。
③ 实施“思政要素能力指标
多元评价”相挂钩的教学评价改革。在教学大纲明确列出本课程涉及的思政案例;利用过程性考核反映学生的价值判断、伦理选择和职业素养;在毕业设计、实习等环节,构建“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

图3 电气工程思政融入方法
(2)针对专业与产业融合不深,存在产教融合“两张皮”问题,提出“课程—师资—实践” 立体育人模式的专业产业融合方法。
① 推动课程与项目融合。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龙头企业共建的产学研平台;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推动真实项目进课堂,确保学生的学习轨迹与产业的技术发展轨迹同频共振。
② 促进教师与工程师融合。实施“引企驻教”与“送教入企”的双向流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聘请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与毕业指导;建立教师赴企研修制度,确保教学内容的工程实践性。
③ 开展实践与就业融合。推动实践环节“岗位化”,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将传统“观摩式”实习转变为“顶岗实践”,由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实现“实习即预就业、毕业即能上岗”的无缝对接。

图4 专业产业融合方法
(3)针对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融通不畅,协同育人机制缺位问题,采用“项目—平台—权益”三元驱动的“三链”融通方法。
① 创新项目驱动能力进阶。以创新创业教育驱动科教协同,构建“三维融合、四阶递进”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依托学科竞赛,推动学生从技术实践、项目研发走向成果孵化与市场应用。
② 实体平台保障资源融通。由学校牵头,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电气装备现代产业学院”和“产学研用实习实训基地”等平台,集管理、教学、研发于一体,实现培养方案共定、课程资源与实验室共建,为“三链”融通提供稳定的组织保障与资源支持。

图5 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融通方法
权益共享激发内生动力。建立清晰、公平的“校企生”三方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机制,明确三方在协同攻关中产生的专利与技术成果的权益份额,激发各方深度参与的主动性,保障其合作权益,形成可持续的协同创新生态。
人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优秀人才的培养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题从紧跟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宗旨,调整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建立适合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为相关院校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实践支持。具体内容如下:
(1)构建“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机制保障”三维一体思政体系,实现价值塑造与专业教育的有机深度融合。
针对思政教育难以有效融入电气类专业全程的难题,本成果构建了覆盖教学全环节的思政育人新范式。一是重构教学设计,在核心课程中嵌入式设立“国家战略引领”模块,并在项目设计中引入“工程伦理与社会影响评估”环节,使价值引领成为专业教学的固有维度。二是创设立体情境,通过“行业导师-校友榜样-实地浸润”模式,将企业劳模的现场思政课、优秀校友的报国故事及实习中的伦理观察任务融入培养过程,使家国情怀与职业精神可感可知。三是创新评价机制,将思政要素转化为可衡量的能力指标,纳入“教师+企业+学生”多元评价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价值塑造的落地成效与质量闭环。
(2)创立“课程—师资—实践”产教立体融合模式,打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匹配壁垒。
为破解产教“两张皮”困境,本成果以实体化平台为载体,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全方位对接。一是推动课程与项目融合,依托国家级平台将真实工程项目反哺教学,构建“项目驱动式”课堂,确保教学内容与技术进步同频共振。二是促进教师与工程师融合,通过“引企驻教”与“送教入企”双向流动机制,打造既懂教学又通产业的“双师型”队伍,保障教学的前沿性与实践性。三是实现实践与就业融合,通过共建产业学院、推行现代学徒制,将传统实习转变为“顶岗实践”,由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达成“实习即预就业、毕业即能上岗”的无缝对接。
(3)形成“项目—平台—权益”三元驱动融通生态,构建可持续的协同育人与创新循环机制。
针对“三链”融通不畅与创新动力不足的瓶颈,本成果构建了可持续的协同育人新生态。一是以项目驱动能力进阶,构建“三维融合、四阶递进”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引导学生从技术实践逐步进阶至成果孵化。二是以平台保障资源融通,牵头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等实体,将其打造为集管理、教学、研发于一体的资源枢纽,为协同育人提供稳定支撑。三是以权益共享激发内生动力,首创清晰的“校企生”三方知识产权与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学生创新成果的权益份额,从根本上激发各方持续参与的内生动力,形成“创新赋能人才、人才驱动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中国经济和行业技术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性特色本科人才,这既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促进经济科技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形成“一融入、二融合、三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成果应用效果及前景
我院素有电线电缆行业“黄埔军校”之美誉,培养的专业性人才在行业受到一致好评。本教学成果专业以培养和服务地方及国家经济建设的专业特色人才为主体,以满足行业人才需求为己任,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一融入、二融合、三融通”的教学特色,在国内高压绝缘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毕业生已成为行业发展和科研院所的主力军。
(1)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本教学成果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学生,近三年升学率为21.27%,其中保研学生几乎全部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院校学习;近三年电气类专业本科生参加互联网+大赛、挑战杯揭榜挂帅项目、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等省级及以上大赛获奖18项,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978人次,专利、软件著作授权32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1379人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53项;体现了校企教师共同指导电气工程类本科生的显著效果,逐步形成“创新赋能人才、人才驱动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
(2)建设了产学研用实习实训平台,协同创新模式已见成效
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通,创新“引企驻教”与“送教入企”双向流动机制,“先进电气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入选黑龙江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并获推荐申请国家级产业学院,建成20余个产学研用实验实训平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很好的条件,今年完成37名大四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为校企共育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达成“实习即预就业、毕业即能上岗”的无缝对接。
(3)带动电气工程类专业快速发展,示范辐射产生积极社会影响
本成果的应用支撑了电气工程类专业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获批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第三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完善了课程体系建设,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9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本教学成果在我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得到较好地应用,同时在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河南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等省内外5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借鉴和应用,获得很好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