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多次强调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中的重要作用,指出“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期盼大学生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生,增长智慧才干于创新创业之中,锤炼意志品质于艰苦奋斗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也发表了对东北振兴做出的建设“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重要讲话。在此背景下,支部本着为党育赓续之才、为社会育创新之才、为地方育服务之才的初心,创新工作机制以支部联动强化社会、学校、学生三方主体互动,展开多形式“学思想践行”,多方式结对共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科学研究探索者、核心技术开拓者、民族复兴建设者。
一、支部基本情况
中共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第二支部委员会,成立于2020年,支部现有党员48名。近三年,支部积极开展同教师支部与党建联盟企业支部进行联动共建,学生党员8人获国家奖学金、5人获省三好、1人获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获科技竞赛国家级荣誉12次、省级荣誉13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4篇,其中高水评论文27篇,发明授权专利8项、实用新专利9项。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价值引领,构建支部文化
为构建以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引领的支部文化建设,支部多措并举扎实做好党员价值引领。一是抓“三会一课”,常态化将国家“十四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东北考察重要讲话、行业发展形式等同专题教育结合,帮助学生党员了解共产党员的奋斗精神、首创精神,也了解科学家和工匠精神。二是抓科创竞赛育人时机,对学生开展竞赛指导、职业规划、科研讨论会等,帮助学生党员正确认识国家和行业发展大势,树立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三是抓党史与科研的融合,以党史为切入点深入学习共产党人的艰难“创业史”,培养党员艰苦奋斗、敢闯、敢创、敢为人先的精神。
支部文化建设
(二)注重支部联动,贯通产学研衔接
支部联动,搭建“社会、学校、学生”三方互动的团队。在校外以校企党建联盟为依托开展同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支部的合作。一方面挖掘企业支部的红色育人力量,邀请“龙江大工匠”、“龙江技术能手”等开展交流座谈,实地参观红色工业遗产打造“行走的课堂”。另一方可以开展行业发展和国家需求等国情教育,让学生们走出校园、走到车间、走到研发实验室、走到生产一线,实现产、学、研的贯通式育人,进一步打通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信息壁垒。在校内开展师生支部联动,同校内省级高校党建“样板支部”定期开展交流学习,遴选优秀师生党员,组建党员先锋团队。团队依托学院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及科研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电机研究方向国家专家暨省“头雁”团队负责人、国家“优青”等人才资源,开展横、纵向科研项目十余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科研和实践机会。此外,支部通过组织党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进一步提升团队科研成果和育人成效。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党员攻坚克难的创业者精神,提升其科研能力,也有效提升了教师党员的科研指导能力,为“三全育人”提供新抓手。
校企支部交流共建
(三)强化党员教育,“知行”一体化育人
1.强化理论武装。支部开展“三带六合三阵地”的学习机制。实现“党建带团建、党支部带团支部、党员带团员的传帮带学;实现“线上教育+线下教育”、“党员教育+科学研究”、“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日常教育”、党课辅导+个人研读”、“集中教育+分组教育”,六个结合全覆盖学;实现“党建活动室”、“专业实验室”、“科技活动室”三个阵地的深入学;多线路、宽口径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扎实政治理论功底。
学习机制
2.坚持知行合一。学而信、信而思、思而行,在实践中深化思想认识,以学增智、以行增能。支部以实践为机“走出去调研”“走出去参观”“走出去志愿服务”等理论厚度更厚、情怀更深,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创新形式,实现学践互促的育人效果。开展企业实习实践了解行业新动态;开展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社区计划”等实践提升走进社会基层,了解社会实际、服务人民群众、增强时代责任、提高社会化能力;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让学生走进社区担任小讲师,实现由学到讲,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最终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行走的课堂
(四)结对共创协同发力,提升党员科研能力
以“支部结对”“党员结对”“项目结对”,通过科研项目驱动,加强对学生党员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邀请“头雁团队”负责人、国家“四青”人才,省科技创新团队、劳模工作室、国家杰出人才、“龙江学者”特聘及讲座教授等开展分享科学前沿讯息交流会、课题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党员做到好学习、懂生产、擅研究、能创新。
协同发力助科研
三、实际成效
(一)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支部党员面向“双碳”国家战略,19人次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寿命绝缘系统与宽温变高速轴承”研究;11人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宽温区储能型聚合物基绝缘介质的介电特性及调控机理研究”;团队成员在项目研究中开展实验万余小时,发表了高水平论文近百篇;支部党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功能填料梯度化设计的储能型聚合物基复合介质介电性能与调控机理”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积极服务国家新能源交通电动化科技进步,参与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
为打破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桎梏,支部党员12人次参与团队研究,开展近万次产品测试,最终助力打造超过2000km高压海底电缆,每年为国内企业节省进口成本10亿元。支部党员6人次参与超高压力全海深动力电池安全管理系统项目研究,技术应用于“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奋斗者号”、“蛟龙号”深潜器,被评为“新能源动力电池系统颠覆性创新应用技术”。支部党员还参与解决包括新能源电机系统及关键材料、紫外光交联电缆、石墨烯绿色量产技术及规模化生产等多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二)实践成果广泛报道
成立宣讲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社区。成立理论宣讲小分队与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联合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 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基层”宣讲活动,支部书记作为负责人走进香坊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龙江楷模北雁南飞等“小故事”讲清党的创新理论“大道理”,探索“宣教+服务”宣讲运行机制,打造“校社”合作新品牌。该活动被学习强国、极光新闻、哈尔滨新闻网等10余家媒体宣传报道。
成立“菁耘龙江”社会实践团。组建“菁耘龙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以培育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建设者为宗旨,以东北产业基础为实践课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现实教材,深入行业头部企业和“小巨人”企业中,引导青年扎根龙江贡献祖国。事迹被人民日报、中青网、极光新闻等媒体报道达120余篇,总浏览量达10W+。
(三)志愿服务成效显著
支部党员全部参加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郭明义爱心团队,1人参加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近200次,接受服务人员逾**,服务社区、幼儿园、残疾中心等20余个,累计服务时常4000余小时。其中敬老爱幼类活动开展了“情系孤老,爱心温暖世界”“七彩课堂,让爱洒满人间”“手工教室,妙趣横生”和“居家帮教,育人育己”等为主题的活动。开展科普文化宣,。设计并录制《电学科普课堂》微课,活动被中国青年网等媒体报道。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小学募捐书籍,价值4万余元,活动被腾讯公益“中西部·树海工程”网站报道。
四、经验启示
(一)理清思路,营造科研氛围。支部在日常学习教育和党日活动中要注重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国家发展战略,将服务国家、服务东北振兴、服务行业教育融入党员的思想教育,理清科研“做什么”“为谁做”的问题。让党员在实践中领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项目里提升党员攻坚克难的战斗力。
(二)支部联动,多方结对协同发力。以行业需求为牵引力,以学科竞赛为助推力,以学术成果为支撑力,以党员教育为驱动力,丰富“师生企”党支部在支部建设和专业领域协同发力,通过科研创新思维训练、竞赛指导、企业实践等多层次、多方位全面提升党员科研攻关能力。“师生企”支部可以分别专业领域协同发力,通过科研创新思维训练、竞赛指导、企业实践等多层次、多方位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三)树立创新标杆,打造教育新高地。党支部不仅肩负着传播先进思想,为党育才的重任,也应作为科研工作的桥头堡和新高地。以党支部为创新阵地,可以发挥党的思想引领力提升党建育人的同时,强化科研人服务“国之大者”的方向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提升学习内驱力、强化专业能力、加深行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