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汤蕴璆教授(三)| 无私奉献培养青年教师

时间:2022-11-08浏览:642

他诲人不倦,真诚无私,提携后学,

教育了一代代电机人;

他胸襟坦荡,勤学笃行,坚忍不拔,

默默耕耘而不追名求利;

他学识深湛,精于钻研,思想独创,

撰写教材引领电机行业启航;

他是探路者,用学术成果铺设阶梯,

留给后人继续攀登;

他是启明星,

 “机电能量转换”为海内外电机学的理论研究照亮前程。



电机领域著名专家、我校电机学科重要带头人、我校终身荣誉教授汤蕴璆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10191110分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1岁。

  

汤老师帮助过的青年教师数不胜数。但他从来不要求回报。有一件事是我终生难忘的:

198112月,我硕士研究生毕业继续留校工作。留校后的第二年,有一天汤老师找到我说,希望我把硕士论文的主要内容提炼一下,写成一篇英文论文,投稿到美国学术刊物《电机与电力系统》。我一听吓了一跳,说:“汤老师,我的英文水平太低了,论文怎么可能在国外发表?”因为当时的哈尔滨电工学院只有一位教授在60年代初发表过英文论文,以后再没人发表过。这也与文革刚结束,人们对在西方发表论文还心有余悸有关。汤老师说:“现在改革开放了,青年教师应该多在国外发表论文,你先趟个路子吧。你先写个初稿,我帮你改”。汤老师这样说,我也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大约一周后,我把自己手写在信纸上的英文论文初稿拿给汤老师。第二天汤老师就把修改后的稿子还给我,我一看满纸都是红笔修过改的英文,已经看不出原文的模样。他说:“你回去按我的修改誊写一遍,然后再交给我。”我回家后很快誊写了一遍交给汤老师,汤老师第二天又把修改过的稿子交给我,这一次仍然有很多红笔修改的内容,只是比第一次略少。他说:“你还是按我的修改誊写一遍,然后再交给我。”第二次誊写完以后,我再次交给汤老师。他第二天把第三次修改稿交给我说:“这次基本可以了,但你还是让英语外教麦克尼尔看看,有些细节还是美国人改一下才最地道。”麦克尼尔是1981年我校聘的一位美国中年女老师,毕业后我一直在她的口语班学习。麦克尼尔回去看了我的论文后,第二天惊喜地对我说:“我没想到你的英语进步得这样快,除了两处复数名词没有加s,还有一个在句尾的状语,移到句首更好。”我惭愧地说:“哪里是我的英语进步了,这是汤老师帮我改了三遍的结果。”

接下来汤老师又告诉我去校办找一位老师帮我用全校唯一的一台电动英文打印机打印出论文稿,并指导我如何用硫酸纸把图描出来。论文投稿以后,很快收到编辑部回信:“论文英文不需要修改,但需要增加一篇论文作为参考文献。”1984年,我的第一篇英文SCI论文发表了。后来我的同事也陆续在这个刊物发表了不少论文,但是也有一位同事给我看了他投稿后收到的编辑部回信,上面赫然写着:“英文看不懂”。我跟他说:你可以请汤老师帮你修改一下。我想,如果没有汤老师的帮助,我的英文人家肯定也看不懂。

那时候,由于没有任何发表论文的经验,我竟然完全不知道论文署名可以不止一个人,所以发表时作者只写了我一个人。但汤老师从始至终丝毫没有暗示过我可以把他的名字写上。其实我硕士论文主要是汤老师指导的,这篇英文论文也是他花了很多心血帮我修改出来的,按惯例至少应该把他作为第二作者。现在想起这件事我还非常自责。

范瑜

20221021日于北京

范瑜:北京交通大学原电气学院党委书记,原哈尔滨电工学院电机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