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汤蕴璆教授(一)| 传道授业,教师楷模

时间:2022-11-08浏览:1552


他诲人不倦,真诚无私,提携后学,

教育了一代代电机人;

他胸襟坦荡,勤学笃行,坚忍不拔,

默默耕耘而不追名求利;

他学识深湛,精于钻研,思想独创,

撰写教材引领电机行业启航;

他是探路者,用学术成果铺设阶梯,

留给后人继续攀登;

他是启明星,

 “机电能量转换”为海内外电机学的理论研究照亮前程。

电机领域著名专家、我校电机学科重要带头人、我校终身荣誉教授汤蕴璆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10191110分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1岁。汤老师195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上学期间做为全国尖子生被选拔到大连理工大学集中学习,然后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苏联电机温度场专家瓦西列夫教授,1955年毕业于哈工大研究生班。我听导师史乃教授说过,汤老师在哈工大毕业后就开始讲授电机学,为了方便辅导,他干脆搬进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了一年。而且在毕业后的几年里,他把当时哈工大图书馆里AIEE(现为IEEE)刊物里与电机有关的所有论文全部阅读了一遍,所以很快成为哈工大教师中的佼佼者。当时的哈工大,有“800壮士”的美称,很多杰出的年轻教师被破格提拔为高级职称,汤老师也在其中,29岁就被评为副教授,这在那个年代绝对是凤毛麟角。1971年,哈尔滨电工学院与黑龙江工学院一起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其中哈电工成建制地改为“哈工大电工系”,也称“哈工大三系”。1972年,“哈工大电工系”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由于哈工大本校的电机专业转向研究微特电机,从事大电机研究的汤老师就调到了当时的“哈工大电工系”,参加电机学的教学工作。1973年,哈电工、黑工两校又与哈工大分开,汤老师决定留在哈电工。汤老师的到来,成为当时电机系唯一的一位副教授,全校另一位副教授是四十年代毕业于日本的方孝慈老师(正教授更是没有)。他的科研、教学能力也立即显现出来,在他的带领下,哈电工的电机专业迈上一个大大的台阶,成为当时全国有名的专业,以拥有“八大教授”著称。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以后,哈电工电机专业也一举成为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直到今天,清华、华中、东南大学的几位同行还跟我提起“哈电工80年代的辉煌”。我最早对汤老师有印象,是因为1974年在电工学院上学时用了他编写并自己刻印的油印版《电机学》。汤老师编写《电机学》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教育部组织编写全国统编教材《电机学》,主编是浙江大学杨耀德教授,在哈工大任教,才30岁出头的汤蕴璆老师,就被选为几位参编者之一,那本教材1965年正式出版,当时在全国电机专业中影响很大。1972年,汤老师在哈尔滨电工学院开始为第一届工农兵学员讲授电机学时,根本买不到任何教材,于是他牵头编写印刷了一本《电机学》。限于条件,这本大约30万字的教材是油印的,而且蜡板全部由汤老师一个人刻写完成。刻过蜡板的人都知道,蜡纸非常薄,铺在有斜网纹的钢板上,用尖尖的铁笔在蜡纸上刻字,一不小心就会划破蜡纸,前功尽弃,即便蜡纸不破,如果用力不均匀,印出来的字也常常会深浅不一,甚至出现油墨点。而要在蜡纸上画图则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在斜网纹钢板上画直线还容易,但要画出规矩的曲线、圆形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汤老师的《电机学》油印出来以后,每一个字都极为工整娟秀,全书没有一处油墨点。更令我们震惊的是,书中大量的电机结构图,尺寸不大,却有大量细小的圆或曲线,比如变压器外形图,有很多弯曲并列的散热管,还有细小的接线柱等,但没有一处瑕疵,简直与铅印教材的图没有区别。我到现在也没搞明白,汤老师不可能像描图一样把底图垫在蜡纸下面描,他怎么能够把图画得那样比例恰当、透视关系准确?从这件事上,我就深切感受到汤老师极端严谨细致的作风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半个世纪过去了,汤老师主编的《电机学》已经出版了第5版,成为全国公认的名著。直到今天,在网上出现的各种版本的“全国电气类专业考研四大必读教材”,总少不了汤老师的《电机学》。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汤老师,是从我们电机74级几名同学毕业留校后在他的指导下重新学习《电机学》开始。当时汤老师主要是让我们自学,他给我们辅导,有时候围绕一些关键知识点为我们几个专门上课。我们几个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向汤老师提问题时,经常连自己都不知道怎样把问题表达清楚时,汤老师已经知道我们想问的是什么了,而他给出的解答都令我们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记得有一次,汤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出了一个计算正弦绕组的绕组系数的题。我想到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很快算了出来,所以挺得意。然而汤老师发现,我的计算思路虽然正确,但计算过程有错误,结果并不正确。汤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表面看上去接受新东西很快,其实掌握得并不踏实。对科学问题一定要严谨,绝不能浅尝辄止。”汤老师的这个教导,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汤老师为电机学的教学和教材建设奋斗了60多年。直到80多岁时,汤老师还应邀为全国的电机学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有一次在青岛,我有幸主持了汤老师的一个电机学讲座。他的讲座依然精彩,但由于他年事已高,有一节内容重复了却没有意识到,由于重复的内容比较多,我只好提醒了他。当时汤老师显得非常抱歉,脸上甚至露出痛苦的神色。耄耋之年,记忆力出现问题是完全正常的,但汤老师对出现这样小小的差错也不能原谅自己。要知道,汤老师年轻时,讲课极为出色,以“没有一句废话”著称。记得在给我们这一届研究生讲授号称“天书”的电机动态理论时,他竟然每堂课只带一条大约200毫米长、60毫米宽的快速打印机纸条,上面只列出要讲授内容的小标题,几黑板的复杂公式行云流水般地写出来,全凭他惊人的记忆力。他退休后在北京交通大学任兼职教授时,为我校电机学教师讲过示范课,这些毕业于清华、浙大、西交大、天大等著名高校的青年教师都纷纷表示:“从上小学以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精彩的课”,“原来电机学还可以有这样的讲法”。201065日,《黑龙江日报》发表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撰写的《母校九十华诞感怀》,文章通过亲身体会,抒发了一位校友对母校和老师的深厚感情。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至今,一些严师讲大课的风采和小班答疑的音容仍历历在目,如讲授《高等数学》的刘谔夫老师,讲授《电工基础》的吕碧湖老师,讲授《电机学》的汤蕴璆老师等,他们都受到学生的普遍尊敬”。


范瑜20221021日于北京范瑜:北京交通大学原电气学院党委书记,原哈尔滨电工学院电机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