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

工程电介质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工程电介质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77月立项建设,20108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教技司[2011]6号);20102月批准建设“黑龙江省电介质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科发基[2010]65号),201412月通过科技部专家组验收。实验室建设单位为哈尔滨理工大学,依托于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工程电介质博士点学科(1998年)和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

实验室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结合国家交直流特/超高压远距离输电与轨道交通工程以及相关领域,以纳米电介质研究为前沿、以材料的介电性能研究为特色、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瞄准国际研究前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个研究方向:纳米工程电介质材料及特性、工程电介质制备与评价、工程电介质应用技术。

实验室目前拥有全职在编人员51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黑龙江省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3名,后备带头人3名;高级职称人员31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9名。

    实验室建立了四个功能完善、具有特色的研究平台:(1)高聚物结构表征及空间电荷测试技术平台;(2)高聚物/无机纳米复合物绝缘材料制备技术平台;(3)材料介电性能测试技术平台;(4)高电压及绝缘检测技术平台。

组织结构:

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安交通大学 李盛涛 教授

实验室主任: 赵洪 教授

实验室副主任:陈庆国 教授,王暄 教授, 刘骥 教授

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方向一:纳米工程电介质材料及特性

纳米电介质的基础理论及结构表征与测试方法

纳米电介质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特殊和极端条件下工程纳米电介质应用基础研究

方向二:工程电介质制备与评价

聚合物高场绝缘材料制备方法和特性及电缆交联新技术研究

非线性绝缘电介质理论、测试技术、材料开发及应用

电、磁场处理对聚合物材料结构及介电性能影响

方向三:工程电介质应用技术

特高压输电设备绝缘关键技术的研究

高寒地区电力设备绝缘关键技术研究

高压电力设备绝缘试验与检测技术

网址:http://www1.hrbust.edu.cn/dianjiezhilab/index.asp

 

 

 

 

 

 

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重点实验室

 

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重点实验室是于2017年获批(备案)的黑龙江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我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两个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一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依托建成,拥有“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大型电机电气与传热技术”省教育厅工程研发中心,科研硬件平台完善。其中:“大型电机电气与传热技术工程研发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大电机领域的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

数字化电机试验站全景2

实验室目前科研用房面积达6670.48平方米,实验设备总价值达1580多万元。拥有数字化电机综合试验平台、大型电机通风发热试验平台、大型电机及其系统RTDS半实物仿真平台、绝缘材料老化试验平台、转子温升测试系统、电机起动测量装置、电机参数综合测试仪、电气信号故障录波仪、非接触测温仪、导热系数测量仪、电能质量分析仪、小型风洞与测试装置、热式风速仪、热线测速仪、微机型电机参数采集处理系统、计算仿真工作站、温度湿度振动三综合环境试验装置、汽车底盘测功机、全功能抗扰度测试器、便携式存储数字荧光示波器、热分析软件、试验样车、各种计算软件等。

实验室具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敢于创新的优秀研究团队,固定研究人员38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7名,高工3名,中级职称9名。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始终以大型发电机以及特种电机基本理论以及控制技术的应用为特色,以电气装备制造业为主要服务面向;在东北地区具有良好外部支撑环境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在教学工作方面,实验室从事的主要工作包括:“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教学实验及其他实践性教学任务; “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两个工学硕士、博士点和“电气工程”工程硕士点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在科研工作方面,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与国民经济紧密相连,符合国家政策,与国内外相比处于前列,其中1000MW全空冷水轮发电机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关键技术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所研制的节能电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了产业化。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大型电机关键技术和综合物理场研究、特种电机与节能电机、汽车电子驱动技术等方面有着较为雄厚的基础,几十年来在此领域开展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累积了十分丰富的设计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可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在学术交流方面,该实验室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学科带头人积极参与国内有关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并在学术团体中担当重要的职务。